写于2025年3月3日星期一,内容经过deepseek润色
先给看法再给分析。
看法: 美股市场已呈现下行态势,美元走强抑制贵金属表现,而大宗商品市场则蓄势待发;A股虽可能受美股影响出现回调,但整体调整空间预计较为有限。
分析: 美股周期性调整特征再次显现,历史规律显示(1990年以来12次美股熊市中),87%的下跌周期伴随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强(美联储经济数据库),其内在逻辑源于全球资本向避险资产迁移的经典机制。当前贵金属承压本质是"美元流动性虹吸效应"的历史重演—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,黄金价格在美股暴跌初期同样出现19%的深度回调(伦敦金现数据),直至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才扭转颓势。
A股与美股的联动性植根于全球化资本流动框架,实证研究表明(2002-2022年数据),当中美利差扩大100个基点,陆股通资金流出概率上升至68%(沪深交易所联合研究)。人民币汇率波动作为关键传导渠道,2015年"8·11汇改"后,在岸CNY汇率与上证综指60日相关性达-0.73(外管局年报),当前汇率压力本质上反映了跨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再定价过程。
大宗商品的特殊韧性可从历史地缘格局中寻找支撑:21世纪以来三次全球能源危机期间(1973、1979、1990),即便美元指数平均上涨14.6%,CRB商品指数仍实现23.8%的涨幅(世界银行商品年鉴)。这种"滞胀周期"下的商品独立性,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塑(WTO数据显示2023年中间品贸易占比升至52.3%)及能源主权意识强化背景下更显突出。需特别关注工业金属的"中国需求因子"——2009年四万亿刺激时期,沪铜涨幅达126%,显著跑赢同期LME市场(上海期货交易所档案)。
|